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将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加快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牢产业支撑。
一、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国家层面,产业链水平体现一国的综合国力,事关国家总体安全;在地方层面,产业链水平直接影响产业集聚力和区域竞争力。
一是全力培优培强链主企业。重点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抓好龙头培育强链、上下游拓展延链、短板招商补链、完善配套聚链,着力引导链主企业有针对性地向上下游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二是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常态化开展新一代电子信息、PCB等主导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点分析研判,积极搭建多元化供应链合作平台。切实加大对汉邦科技、威博液压等本土企业研发扶持,推进链主企业和各种处于产业链“卡脖子”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三是加快突破特色产业链集聚发展。坚持以全球光伏行业龙头天合光能落户为契机,累计吸引天合光能在淮安经开区投资超200亿元,形成高效电池及组件生产、单晶硅切片生产、储能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产业链条,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0亿元体量的重特大“新三样”特色产业集群。当前,正以天合光能为链主,全力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链实现从“零”到“链”的突破、从“链”到“群”的提升。
二、依靠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强化产业支撑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动科技赋能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一是持续深化“四链融合”。坚持以打造淮安“创新之核”建设为抓手,重点集成科教产业园、留创园等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加快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发展中,持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二是聚力赋能“智改数转”。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全面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关键、引领作用,重点打造和兴汽车、威灵电机等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工厂等数量领跑全市。截至目前,全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3.51%左右、达到苏南等先进地区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73%,高新技术投资额占规上工业投资比重超30%。
三是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以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创新载体布局、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重要抓手,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留创园、国家级软件企业孵化器,一体推进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创新主体能力提升。累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1家。
三、聚力内外双循环激发开放融合活力。坚持把开放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优化开放融合发展布局。始终统筹考虑要素禀赋、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找准产业承接转移、参与区域发展分工的切入点,加快形成与苏南、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多层面、全方位产业关联,构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协作推进的生动局面。
二是强化开放融合发展平台。坚持以台资集聚高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放大现有台资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留创园、空港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和开放平台作用,切实抓好重点骨干外贸企业培育、优化外贸产品结构、外贸新业态培育等工作,推动淮安经开区外向型经济总量份额在全市占比不断提升。
三是深化开放融合发展格局。主动链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内区域合作领域,大力推动庆鼎电子、富誉电子等区内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持续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营造先进制造业良好产业发展生态。企业是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新型工业化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
一是坚持有为政府,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政策生态。始终牢固树立支持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强烈赶超意识,切实加大对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强化财税、金融、土地等各类政策协同联动,着力提高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
二是坚持系统布局,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应用生态。更加精准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功能需求、应用场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软件创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力度。用好园区各类办公用房、通用厂房等配套基础,鼓励引导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使用,促进实现光伏应用项目及产业全方位发展。
三是坚持精准保障,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营商生态。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全面争创国家级营商环境示范区,进一步提升要素保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土地、能耗、环保、水电气等要素指标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产业链重点项目,倾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样板。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淮安经开区将坚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区之要,持续夯实先进制造业底盘,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更多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刘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