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群众》2025年第7期刊载了《锻造“创新之核”强引擎》。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挑大梁”要把握好“四大着力点”,其中“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排在第一位。近年来,淮安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打造淮安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为引领,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新高地,努力为淮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劲科创动能。
锻造“创新之核”强引擎
加快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牢产业支撑。
下好科创“先手棋”,加快促进特色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抢抓区域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链式发展,持续抓好龙头培育强链、上下游拓展延链、短板招商补链、完善配套聚链,全力推动庆鼎电子、天合光能等龙头链主企业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构建覆盖重点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7.43%、153.49%。
激发科创“聚合力”,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优化完善投融资、产业科创、人才扶持等一揽子政策体系,2024年,兑现企业各类区级扶持资金4.96亿元,向上争取扶持奖励资金9453万元,全力加大对汉邦科技、威博液压等本土企业研发扶持,将产业链由单纯的加工环节延伸至科研环节,推进链主企业和各种处于产业链“卡脖子”地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打造科创“新矩阵”,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统筹深化“智转数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3%,研发投入占比超3.76%,重点打造和兴汽车、威灵电机等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全区累计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威博液压不仅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也成为北交所注册制第一股,另一本土科技型企业汉邦科技即将在上交所上市,加速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科创企业集群。
构建“创新之核”强磁场
加快打造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从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焕新提效的系统转型,到多行业接入DeepSeek的突破应用,创新资源的集聚日益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因地制宜选择创新资源集聚模式,聚力链接多元化创新要素,倾力培育区域创新极,加快推动创新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胜势。
巩固“创新之基”,加快引培高能级创新平台。科创平台作为各类创新要素汇聚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成功落户天合光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中试淮安研究院、东华大学孙以泽院士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6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入库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建立健全权责清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研发平台共用机制,构建高效多元的共性技术供给保障体系。
赋能“创新之魂”,加快引培高层次创新人才。常态化举办“揽才入淮”“智汇淮水畔”等人才招聘、揭榜领题、创业大赛等活动,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引进领军人才,实行科研导师和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培养、产教培融合“订单班”等模式,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024年,1名人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项目,实现本土培养国家级人才的新突破。全区集聚高层次人才193名、青年人才7079名,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的链式效应。
积蓄“创新之源”,加快引培高科技创新项目。始终强化科技招商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组建区级科技招商工作专班,定期组织科技招商训练营等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判断力、产业敏锐度的科技招商“技术官”,重点围绕“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创项目,常态化开展活动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沸点科技、六淳科技等一批科创企业扎根发展,2024年,5G智能安全机器人、半导体精密涂布新材料等107个科技项目相继落地。
释放“创新之核”强辐射
加快打造科创全面赋能生态圈
良好的科创生态犹如土壤和空气,是创新主体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保障,更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坚持区域统筹、条块联动,依托“一核、两园、多点”,让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链条运转起来,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的自我驱动和良性循环。
坚持有为政府,打造适宜科创的政策生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争取市级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的意见》,在区级层面制定《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切实加大对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投资、环保、科技等各类政策协同联动,给予价值链高端优质科技型项目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持续性和确定性。
坚持系统布局,打造适宜科创的应用生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研条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集成科教产业园、留创园等各类创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校地项目化合作,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在科教产业园设立研发及成果转化机构14家,举办各类产业细分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50余场次,不断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形成对产业链创新发展的科创赋能。
坚持精准保障,打造适宜科创的服务生态。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进一步增强“创新之核”辐射力和创新资源吸引力。与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对接设立“园区保”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市场化头部机构组建产业基金、科创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在区内“投早、投小、投科技”。充分用好“苏科贷”“淮科贷”“开科贷”等科技贷款,2024年累计为科创单位提供信贷支持1.4亿元。深化“千企百校”协同创新行动,落实“益企赋能”人才企业服务制度,全区188名人才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人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营造尊才、爱才、敬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淮安经开区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任务,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强区之要,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奋力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