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交汇点新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盘谋划 规范管理 全力提升“厂中厂”安全管理水平
时间:2024-05-07  来源:宣传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厂中厂”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监管队伍力量、智能数字化赋能等多方面着手,着力根治安全隐患,不断推动全区的本质安全水平。

规范安全管理,守牢安全底线。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将“厂中厂”安全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压紧压实各方安全责任。一是统筹谋划,高位部署。党工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先后印发《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厂中厂”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深化“厂中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厂中厂”范围,明确全区各级部门和属地安全监管责任。对全区“厂中厂”企业实行“三统一”管理,统一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模板、统一基础台账模板、统一设置“厂中厂”信息公示牌,进一步细化出租方、承租方安全责任,压实租赁双方主体责任。二是建章立制,高频推进。管委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针对“厂中厂”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强力推进,制订出台《“厂中厂”安全生产指导手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厂中厂”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等制度,明确“厂中厂”出、承租企业安全责任和制订安全审核准入、例会、检查、教育培训、应急演练、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危险作业、特种设备管理、危化品管理等各类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应急设施和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三是网格管理,高效落实。各街办严格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建立严密的工作机制,设立网格化管理,明确挂钩领导和网格员职责和具体任务,定期开展日常巡查检查,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厂中厂”企业变动情况。通过推动“厂中厂”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制定“硬十条”管理措施,设置厂区信息公示牌、设置企业“安全二维码”、推广安装“一键响铃”装置、试行出租方积分管理,印制网格员每月巡查手册、规范分级分类监管等手段,全力守牢“厂中厂”领域安全生产底线。

强化排查整治,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厂中厂”安全隐患多、隐蔽性强等特点,开展多轮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拉网式排查,动态掌握企业底数。一是摸清底数,强力整治。经过一阶段的持续排查摸底,目前全区已排查出184家出租企业、827家承租企业,查出426条隐患,对9家单位(个人)进行立案查处。二是利用平台,动态更新。在经开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开发“厂中厂”专项模块,基层网格员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录入月度巡查记录,极大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数据准确性,平台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并完成了对全区网格员培训工作。三是集中治理,严格执法。对照全省方案明确的4个方面、16项重点治理内容,组织监管执法力量,开展“厂中厂” 专项执法检查,对检查提醒后仍然不配合、不整改的企业,依法给予顶格的行政处罚。四是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从区内“厂中厂”体量大、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选择“日资工业园”出租厂房为切入口,提出更高整治要求,邀请部门和专家上门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全面开展“安全验厂”,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着力培训“厂中厂”管理示范,管委会召开专题现场会,开展观摩推介,形成以点带面效应。

落实长效管理,强化督查联动。“厂中厂”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也不能简单一关了之,要各部门、各属地协同发力,切实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分级分类,守土负责。全区12个专业委员会和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坚持“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原则,对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按安全生产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分级监管,加强日常监管检查和服务指导。二是增强力量,齐抓共管。各属地进一步配足配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督力量,建立完善公安、消防派驻人员工作机制,形成安全监管合力,切实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水平,成为全区安全生产“前哨”,真正实现基层一支力量管安全。三是压实责任,双向激励。区纪工委(监察工委)派出工作专班,联合区4个安全生产督导组,全程跟踪督查督办,不断强化正面典型引导和示范引路,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及时通报表扬,同时通过“长牙齿”的督查,“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对负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形成有力震慑,倒逼责任落实。

(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