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经开区聚焦群众关切,托稳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加快完善基本社会服务,探索创新智慧养老模式,多措并举,高效精准推进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覆盖达标率100%,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把住“三关”,实现低保精准救助率100%。一是把住“入口关”。根据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情况,认真完善低保对象基础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下“低保资金发放对象与低保信息系统困难群众救助对象一致、低保信息系统困难群众救助对象与民政财务统计台账一致”目标。截至目前,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17户372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248万元。二是把住“识别关”。坚持“凡进必核”原则,通过借助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加强对申请对象及其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信息核对,及时准确掌握困难群体的基本信息,从源头上解决救助家庭财产收入核定难的问题。三是把住“能力关”。完善低保对象申请审核确认程序,提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通过定期举行“大排查大走访”“结对帮扶”等活动,加大对困难群众的走访频率,确保“应保尽保、救助及时”。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开展以来,摸排低保对象1278人,正在流程办理18人、缓退渐退4人,已纳入保障对象106人。
构建“三网”,实现困境儿童应保尽保率100%。一是健全“协同网”。加强对儿童福利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健全完善制度,根据关于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工作相关文件,对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措施等进行细化,为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依据。适时组织召开儿童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做法,研究解决问题,明确工作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今年以来,共保障孤儿10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4人,重病、重残困境儿童180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费370.7万元。二是织密“兜底网”。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摸排和政策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今年以来,持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为孤儿提供医疗救治和助力孤儿求学圆梦。三是构筑“关爱网”。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展宣传活动1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余份。
实现“三化”,推动残疾人“两补”发放率100%。一是实现申请审批程序规范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严格按照残疾人“两项补贴”规定和标准,对新增申请的,按照个人申请、街办初核、残联审核、民政审定等程序进行审核审批,待审核批准后,予以补贴发放,确保申请流程严格规范。二是实现数据共享精细化。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不断与公安、残联、卫健、人社等部门加强工作对接,实现残疾人信息共享,防止“漏补”、“错补”、“重复补”,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补贴范围。今年以来,共为532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30.2万元,为147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49.2万元。三是实现动态更新精准化。依据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和每月变动的信息数据,对补贴对象进行信息比对,严格把控补贴对象死亡、户口迁出、残疾等级变化、享受特困和享受工伤补贴不再符合相应条件等情况,确保每月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一致。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确保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顺利达标。通过公开招标为全区约500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覆盖全区约17%老年人。为高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周开展一次巡访关爱,并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调整巡访关爱方式。探索“智慧养老”,精心打造功能复合、方便可及、保障基本、服务专业,层次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三入四嵌一床位”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一刻钟为老服务圈”。通过聚焦“一餐热饭”,依托街道综合性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老年人助餐点,委托社会力量运营,辐射周边小区,为区内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上门服务,探索助餐优惠服务。养老工作亮点频现,先后被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以《从助老餐厅到送餐上门,居家养老服务暖胃暖心》为题,专题报道了该区养老服务的做法。
董八林